中国芯片的未来,必将领先世界智能的未来
联发科发布全新天玑820 芯片,给 5G 中端市场一记重拳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给您带来最新最潮的科技资讯,让您足不出户也知道科技圈大事! 就在两个星期前,联发科发布了升级版的天玑 1000+ 芯片,对比上代天玑 1000,性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技术升级了不少。更关键的是,我们终于能够看到搭载天玑 1000+ 的手
#头条青云“叫好又叫座”作品征集#
半导体演变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人类的进步。如果说机械的发展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力,那么半导体的发展则解放了人类的计算力,何况半导体的发展势头会随着市场需求逐步攀升,必然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大放异彩。
时至今日,全球没出现哪个国家可以实现半导体全产业链独立自主的。然而,在十月战争之期,同样遭受经济崩溃的日本,却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红极一时。在昭和时代,日本曾立足于全球半导体产业和存储芯片的老大,一度将美国踩在脚下。因为每个日本人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目标感,当时适逢处在外部条件相对有利的环境下,或许他们太急功近利。当然,日本主要还是接受美国的技术转移,负责量产民用商品输出到美国,而美国则将电子产业的重心转移到军事方面。6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人员开始走上了半导体国际会议,已经实现了技术积累的日本公司开始尝试独自研发。
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公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CPU––4004微处理器,它的晶体管数只有大概2300颗晶体管之间的距离只有10纳米,能处理4bit的数据,频率有108KHZ,其性能与现在的CPU进行比较,简直就是蜗牛和跑车的速度比较,但是,它却具有极大的跨时代意义。
谁可曾能想到,这个在当时不受待见的新业务版块,在之后竟然能够力挽狂澜。
日本不是没和英特尔抗衡过。最开始英特尔是做内存的,然后日本动用国家的力量扶持半导体产业,把英特尔打败了,使得英特尔一度差点破产。当时英特尔CEO安迪·葛罗夫痛下决心放弃内存业务,转向微处理器业务。
可以说日本没做微处理器是因为日本意识不到微处理器的重要性,待英特尔成为巨头已为时已晚。这就是日本的国家资本主义和美国的自由主义的观念。日本的制度纵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一旦决策者出现失误就会陷入被动处境。所以当初日本能以举国之力占领内存市场,却无法预见新型微处理器的发展。
对于现今的中国而言,一个可能导致半导体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已然呈现于大众眼前。在这种决意时期,是从最底层开始重建一遍,还是继续全球分工协作?需要迎合市场的最终诉求来决定。
谁可曾预料,苹果这个不被知晓的产品,一手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在推出后的第二年,一举创下了历史爆棚的销量增长。
全球半导体主要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终端产品。消费者对于这一类产品的需求,主要分为对于家用需求以及移动设备的需求。无论是哪一类产品的需求,最终都是由消费需求来决定,何况亚洲市场已然成为世界半导体市场占有率最大区域。
真正的赶超姿势或许隐藏着巨大的爆发力:沿着全球分工和硬件迁移的产业发展经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适者生存。
1956年,我国发布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指明了当时迫切需要发展的科学技术。我国的原子弹研发,就是在这份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
同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发明了晶体管的美国科学家肖克利、布拉顿和巴丁获得。随着晶体管的闻名,电子信息化的强风,也正在拂来。
因此当年的规划书上,与原子弹一同在列的,还有半导体技术。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成功爆炸,而我国的半导体之路,却并不那么顺利。
半导体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课题,当时没有人涉及过这个领域。这意味着我们在人才、实验设备仪器、参考技术资料等方面全线空白,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面对这种情况,北京大学率先联合复旦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 共同培养半导体专业人才。
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则将全国有关科研人员,集中到了北京东皇城根应用物理研究所, 对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等硬件进行攻关。
除此之外,海外华人也急切想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吴锡九就是其中一位。他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系,继而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他本可以拥有美国 TRANSITRON 半导体公司晶体管项目经理的工作和美国优越的生活。但他还是毅然回国,并从美国带回了晶体管设计原理、结构、工艺和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对我国第一支晶体管的攻关工作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但当时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都太差了,试验需要的化学药品的纯度也都达不到要求。 科研人员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试错,陷入失败- 改进- 实验, 再失败- 再改进- 再实验的艰苦循环。
一直到1958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终于成功研制出第一只锗晶体管,中国的半导体实现了零的突破。
积累了经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马上又在次年研制出第一只硅晶体管,并在 1968年成功研制了第一个集成电路。至此,我们与美国在半导体技术方面的差距被缩小到十年。
半导体产业链主要包括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主攻这一环节的企业被称为Fabless厂商,中国大陆目前已经诞生了以华为海思为代表的130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
好消息:又一国产半导体设备取得新突破!美国担忧芯片遭断供?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众所周知,中国近些年已经意识到了国产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一直在大力发展半导体领域,以实现半导体产业国产化,并且开始获得突破,而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近来却表现出对
主要负责芯片的制造的厂商则被称为Founry厂商。成立于2000年的中芯国际,就属于这一类,他们没有自己的芯片品牌,只有工厂。
中芯国际和华为海思,就是坚守在国产芯片领域的代表企业。但在进口芯片盛行的情况下,他们一路走来也并不容易。
张忠谋和张汝京,分别为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创始人,他们都曾在德州仪器工作过,同为华人又同宗,两人迅速结识。
1987年,张忠谋回国创办台积电,但当时中国的生产工艺普遍落后,接不到订单的台积电境况堪忧。好在张忠谋与英特尔CEO安德鲁的私交甚笃,凭借这层关系,成立仅一年、晶圆制造工艺落后两代的台积电拿到了英特尔的订单。得到英特尔技术支持的台积电,迅速发展壮大。
而张汝京也在1997年回国,在华邦电和中华开发资金的支持下,他创办了 "世大半导体"。世大发展势头迅猛,成立仅三年就实现盈利。
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张忠谋带领台积电全力攻克当时最前沿的28nm制程芯片,28nm随后成为智能手机芯片标配。
智能手机的旗舰CPU高速迭代和中端CPU的激烈竞争让 7nm芯片成为主流。如今全球的7nm芯片,全部由台积电制造完成,包括苹果A12系列、高通的骁龙855系列、华为的麒麟980等世界顶尖芯片。
智能手机的发展,让台积电在芯片制造行业的水平愈发稳固,目前台积电全球市场份额约为60%,中芯国际仅为6%,两者营收水平相距11.5倍。
与中芯国际不同,华为海思始终专注于一场与自己的斗争。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任正非就已经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他说:"(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掉的。"
因此,他在1991年成立了华为ASIC设计中心,专门负责设计「专用集成电路」。
到2004年,华为当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62亿人民币,雄厚的资金让华为进一步贯彻自己的战略:ASIC设计中心被升级为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即华为海思。
2012年,华为手机芯片首次实现商用,华为K3V2芯片开始使用在自家手机上。同样,这款芯片的性能也并不突出,推出后也并没有太大的反响。
2014年,应用了麒麟925芯片的MATE7在市场上大受好评,华为麒麟芯片才算真正成功,华为海思十年的付出终于看到了成果。
麒麟芯片自麒麟925之后便开始了迅速发展,海思乘胜追击,接连推出麒麟930、麒麟960、麒麟970等。到华为最近发布的麒麟9905G芯片,其性能已经超越苹果的A13芯片。
华为的努力,也让中国半导体在世界崭露头角。今年华为海思在全球半导体厂商的排名从去年同期的25位上升到今年的14位。
而在全球芯片设计公司中,华为海思也仅次于新博通、高通、英伟达、联发科这几家老牌厂商,位居第五。而根据预测,其更是有望在今年超越联发科。
而随着华为不断将自主研发的芯片用于自家手机,我国智能手机核心芯片的国产化率从2014年的11.9%增长到了2018年的23.6%,实现了一倍的增长。
正是由于华为海思和中芯国际等企业的坚守和努力,让中国在面对美国突然的芯片封锁时,不至于太过被动。
从18年美国封杀中兴,到如今将华为、海康威视列入实体清单,美国都试图通过芯片扼住中国的喉咙。
但中国从不愿受制于人,50年前是,现在依然是。
50年前我们能从零开始造出自己的晶体管,现在我们有了基础、人才、资金,一场盛大的反击只是时间的问题。
虽然要突破国际老牌先进厂商们筑起的专利壁垒困难重重,但中国,从来不缺后来居上的逆袭。
原创首发。#
本文源自头条号:经常用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芯片领域三足鼎立局面已成!国产芯片强势来袭,突破5G新时代科技
就在前几天,有一大批网友在讨论着天玑820芯片,根据媒体相关信息报道,这次的天玑820算是火了一把,一经发布,就引起无数的话题,网友们大量赞扬天玑820芯片,毕竟在5G时代刚开始流行的当下,一些产品芯片有能力研发5G芯片就相当消耗时间了,更何况是性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