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芯片的最后备胎?中芯国际与中国芯的交织命运

华为大幅增加联发科芯片订单,联发科翻身有望,不过产能要跟上

目前能够研发自有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家只有苹果,三星和华为这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在技术和市场占用方面都要优于那些无法自研的厂家,自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这三家可以提供手机芯片外,还有一些公司不生产手机,但是专门提供手机芯片,这类公司中最出名的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你的第1518

上一期的单仁行,我们讲了华为如今的困局,大家在愤慨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如果我们自己的企业能造出中国“芯”来,是不是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其实还真有这么一家企业一直在努力,他也被一些人视为华为最后的备胎和希望。

他是谁呢?

那就是中芯国际。

在风云激荡的大势下,其实很多企业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的与产业、国家的命运相交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芯国际。

大家可以猜一猜,在2000年中芯国际建立之前,国内芯片行业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有心无力。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国内芯片产业全部都是国有体制,国有体制的问题是什么?

一是缺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二是受制于《瓦森纳协定》。

什么是瓦森纳协定?

就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端技术出口的限制。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一直被瓦森纳协定限制,不能进口专业的设备,也了解不到全球核心的技术。

这使得中国整个半导体设备制造业跟国际先进水平比起来,落后了至少10年,极大妨碍了中国在半导体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家企业能站出来,能带领整个行业从西方严苛的技术封锁中杀出重围。

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就成为了时代的首选。

为什么会是张汝京呢?

他是一个半导体行业的管理大师,在他加盟美国德州仪器的20年间,创建管理了近10座工厂,这在整个半导体行业也极为少见,这让他有了丰厚的行业人脉与管理经验。

更重要的一点是,张汝京一直心系中国芯片的发展。

在他的企业被台积电收购后,他就不顾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挽留,选择了去大陆发展,为此还被罚掉了他在台积电大量的股票。

我们经常说时势造英雄,但是一个时代有着无数天骄在同台竞技,有时候机遇就放在你面前,你是否有勇气去放弃眼前的利益,去走一条布满荆棘的长征,把收获放在未来呢?

这个答案本身不分对错,只在于每个企业家的内心如何去思考。

我依然相信,那些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将企业使命与产业命运相融合的企业能走的更加顺利,走的更远。

在张汝京的游说和丰厚的人脉支持下,为了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吸纳了各路资本的中芯国际成立了。

中芯国际的开局堪称完美,取得从美国进口半导体设备的许可,又赶上了互联网在中国传播兴起的大好年代,仅用了4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了9.75亿美元,并且一跃跻身成全球第四大芯片制造厂。

完美的开局背后是更加殷切的希望与沉重的压力,在所有人的内心里,中芯国际就是承载着中国芯片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重任。

各地政府对中芯国际都是拿出了真金白银和最好的土地、最优惠的税收政策。

这对于正在加速赶超的中芯国际来说,这是一个没理由会拒绝的大礼,也是一份相当沉重的礼物。

这份礼物沉重到什么地步呢?

中芯国际通过收购、与地方政府合资、代管的方式,在武汉、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和深圳6座城市火速建立了生产线。

而当时一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光建设成本就是120亿人民币,中芯国际直接从盈利变成了负债。

联发科5G芯片发力,华米OV都有相关新机推出,中端之战来了

一夜之间,联发科的芯片似乎真的有了“翻身”的迹象。 且不说此前最早和联发科首款5G芯片合作的OPPO Reno3,仅仅在5月份国内的多家手机厂家就推出了搭载联发科5G芯片的多款新机。当然,除了少数的几款产品搭载了天玑1000系列的旗舰芯片之外,多数新的5G手机都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因为有了钱才能去吸引人才,发展技术,打磨生态,赢得市场信任,去获得良性循环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芯片制造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只有技术最高的第一名才是赢家,其他人都只是陪跑者。

中芯国际与张汝京太想赢了,太想做出成绩了。

于是决定通过快速扩张来完成弯道超车,可随后两件事的发生,成为了整个中国芯片行业心中永远打不开的结。

第一件事是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曝光。

这件事伤害了无数看好中国芯片产业人的信心,也让他们对处于负债状态的中芯国际产生了严重怀疑。

第二件事则更严重,芯片制造行业老大台积电出手了。

07年全球性的次贷危机爆发,市场萎缩、急速扩张,让负债累累的中芯国际受到了各路质疑,特别是来自背后各路股东的质疑。

政府希望国内半导体能追上世界先进水平,投资股东则希望得到丰厚的资本回报。

这让中芯国际一直疲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

此时,台积电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中芯国际提起了诉讼,并且提供了致命的证据,证明了中芯国际犯下了知识产权错误。

结果中芯国际败诉,并且分4年向台积电赔偿2亿美元,向台积电支付8%股权,出售2%的认股权,创始人张汝京也在同月离开了中芯国际。

随后一段时间,中芯国际陷入了群龙无首,内部斗争的残局,直到邱慈云接手中芯国际,可时间已经悄悄溜走了。

这也是中国芯片近乎绝望的那段时间。

因为根据摩尔定律解释,每隔18-24个月,信息技术就会取得突破。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台积电已经将芯片的尺寸带进了纳米级别这个物理极限,芯片企业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每一次工艺迭代所需要的研发成本,资本支出也越来越大。

我们前面说一个12英寸生产线的建设成本是15亿美元,然而到了5nm节点,台积电为了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就超过了250亿美元。

成本的指数级上升,技术突破难度的增加,就意味着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实际上,中芯国际已经输给了台积电。

其实反过来仔细想想,中芯国际在前期的失败是有着其必然性的因素,我们所有的企业同样引以为鉴。

第一、快速扩张带来的负债。

企业必须要能盈利才有资格谈未来,才能留住最关键位置的人才,形成团队的力量。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第二、投资者诉求没有平衡。

利益没有形成统一,反而影响了公司决策,一家公司只能有一个声音。

第三、知识产权意识。

在现代商业竞争里,专利技术就是奠定胜局的关键。

我们经常跟大家讲,战略设计是一家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一家企业一定赚不完一个行业的钱,因为在今天,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完全覆盖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同样的道理,一家企业能成长起来,也离不开背后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支持。

今天,中国芯片离世界最顶尖的芯片还差了2代。

但是这一次,中国芯片行业里不仅仅只有中芯国际在独自战斗,海思科技、比亚迪微电子、汇顶科技、兆易创新等等都在充实着整个芯片产业链。

中国的芯芯之火,必将燎原。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

本文源自头条号:单仁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产芯片十年后还会受制于人?关键在于能否越过这三座大山

近日看到国际著名半导体研究机构IC Insights发表的一份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芯片的真正国产率(去掉三星电子,台积电等企业带来的收入)只有6.1%,并且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芯片都不会有重大进展。文章尽管结论非常刺耳,不过偏偏说得有理有据,相比我们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