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高通拯救华为?芯片代工难过关,采购芯片有希望

新华财经|AI芯片密集上市 云端结合扩展“万物智联”增长新空间

新华社上海7月13日电(记者高少华)人工智能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新基建”,正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加速推动智能时代的到来。专家表示,随着AI芯片陆续上市,人工智能与5G等技术加速融合,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步伐加快,云端结合将扩展“万物智联”增长新空间

根据比较确切的信息渠道表明:台积电和高通两家公司都已经在近日向美国递交了自己的意见书。台积电希望在120天宽限期之后,继续能给华为代工芯片;而高通也希望在120天宽限期之后,能继续向华为提供自己的骁龙芯片。如果台积电和高通都能获得对华为供货的许可证,那么华为显然能在短期里渡过难关!不但不用担心芯片断供,同时自研发芯片还会由台积电继续代工,保证自己在芯片行业的竞争力,我们甚至能见到麒麟1000系列其他芯片的问世!

华为过关,这显然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但现实真的能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展么?华为真的就能彻底渡过这个难关?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还真的不见得。恐怕在短期内华为最好的结果就是能继续采购第三方芯片,保证自己手机业务的持续发展。但要说让台积电继续为自己代工芯片,可能性还是很低。

宽限期将到,台积电高通联手保华为?

事实上,自5月15日美国针对华为最新的禁令升级以来,华为的命运就被每一个人所关注。在这份禁令中,华为有120天的宽限期,和华为有业务往来的公司,只要在禁令前已经和华为达成生产协议,那么在这120天里为华为生产交付芯片,就不需要申请许可证。而在120天宽限期之后,任何公司和华为有业务往来,只要牵涉到美国的软件和技术,就必须要申请许可证。

有意思的是,在5月15日升级禁令的同时,美国还开放了一个意见征集,如果有需求的公司,可以在7月15日之前向美国提交相关意见。这个所谓的意见其实范围很广泛,可以说是针对华为禁令的意见,也可以是其他公司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提出建议和请求等等。

无论是台积电还是高通,对于全球芯片业务的影响力都可谓极大。这两家公司提交的意见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其他半导体公司对于华为的态度。而在台积电和高通两家公司都希望能获得许可证,恢复对华为供货的时候,也难怪有人会认为这是华为的一个转机。如果台积电和高通都能获得对华为供货的许可证,那么华为显然能在短期里渡过难关!

而且现在看来,除了台积电和高通之外,其他和华为有业务往来的公司也很有可能在近期已经递交了针对华为的意见书,特别是芯片厂商,比如近来和华为有大量芯片交易的联发科,以及为华为手机和其他设备提供元器件的厂商。这些厂商恐怕都会希望在120天宽限期后,能够继续和华为有商务合作,毕竟作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手机厂商,以及全球最大的5G设备商之一,华为的市场以及影响力,对于这些厂商而言,都是无比重要的。

帮华为芯片代工?台积电有心无力

其实台积电的态度很早以来就偏向华为,尽管在禁令升级后,台积电已经不再接华为的订单。但是台积电在5nm芯片的产线上,却抓紧为华为代工,甚至一度有传闻台积电为了完成华为的订单,居然和其他厂商协商要将生产力重心放在华为上……由此也可见对于华为这个大客户,台积电是舍不得放弃的。

事实上,在全球疫情蔓延之后,台积电第二季度初的业务量是有明显下滑的,四月和五月都不足1000亿新台币。而在六月,台积电的收入一下突破了1200亿新台币,创造了月度收入的新高,甚至让台积电第二季度的收入成为了历史第二高的季度营收,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计。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华为在5月禁令升级之前,迅速增加了对台积电的订单,包括用于智能手机的麒麟芯片,以及用于5G基站的芯片,主要以12nm、7nm及5nm为主,总金额据悉高达7亿美元。

目前在台积电的合作伙伴中,苹果为台积电提供了最多的营收,而华为则是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客户,为台积电提供了超过两位数占比的营收。尽管我们曾说即使台积电不再给华为代工芯片,也会有其他厂商的业务顶上来,比如高通、联发科以及苹果,会占据更多台积电的产能。但考虑到华为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他厂商占据华为市场份额需要不短的时间,而这势必会给台积电的营收带来负面影响。这也难怪台积电会积极地向美国申请许可证,试图继续为华为代工芯片。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禁令本身的目的就是不允许所有芯片代工厂为华为代工。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暂时没有办法为华为代工芯片,三星也明确表示不可能单独建厂为华为代工。如果通过了台积电的许可证申请,那么这个禁令的意义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考虑到美国本身就是希望阻断华为通过芯片研发代工发展自己的科技之路,所以基本上不可能放松为华为芯片代工的限制。

官宣:北大突破芯片瓶颈,中科院攻克光刻技术,国产芯片曙光到?

国产芯片行业终见曙光 说起现在的芯片行业,我们国家一直备受煎熬。 因为芯片的生产短板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国家芯片行业的发展,但是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很有可能在不久后得到解决。就在6月中旬我国芯片行业就传来了一条好消息—— ​据了解,北大教授彭练矛和张

所以无论台积电多么希望能继续为华为代工芯片,但是我们认为在短时间内,台积电的许可证是很难被批下来的,否则禁令就成为了自抽耳光的举措。而且即使未来华为芯片的代工业务有一定限度的放松,那么也会限制华为使用最先进制程去生产芯片,将华为的芯片禁锢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虽然国内有不少媒体和业内人士,都对中国自产的光刻机充满了期待,甚至有国内将在短期内攻克7nm制程的传闻。但是客观来看,国内的半导体技术和海外的差距还是很大,这些传闻更多是一个美好的寄望,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基本不可能。国内目前最现实的就是短时间内搞定28nm全自主芯片的生产,而这对于华为而言,至少在短期内的意义不大。

华为采购高通芯片?这个可以有

尽管我们认为台积电的许可证大几率通不过,但是高通为华为供货的许可,倒是有很大的机会。事实上,高通一直以来都是华为的重要客户,更关键的是如果华为自己芯片无法找到代工的话,那么大几率会在短期内使用联发科的芯片,目前华为的中低端5G手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联发科的芯片,未来的旗舰手机也可能采用联发科天玑2000系列的芯片,这对于高通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实际上针对华为的禁令中,同样包括了禁止华为采购采用了25%美国技术的产品,这基本堵死了华为采购美国芯片以及元器件之路。所以现在华为的产品中,大量和欧洲台湾亚洲的厂商合作,尽量做到去美化。这样一来,尽管华为的自研芯片发展之路被禁令阻断,但同时也阻碍了美国厂商的利益。这等于是把华为推到了日韩台欧芯片厂商的一边,反而让美国厂商无法从华为巨大的市场份额以及影响力中获得半点收益……在无法彻底阻断华为业务发展的时候,这显然不符合美国以及美国厂商的利益。

之前美国已经允许厂商和华为继续合作5G方面的技术,这其实是一个信号。从利益角度来考虑,接下来应该会有更多美国厂商获得许可证,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美国厂商的利益,同时也让华为在产品中不得不加大美国元器件的使用,促使华为在手机以及其他产品中使用美国的芯片。

这样一来,华为固然可以继续生存发展,但一方面无法找到芯片代工厂将不得不更依赖美国的芯片和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华为的产品失去在技术方面的领先性。比如之前我们都知道华为的麒麟芯片在5G性能方面强于高通骁龙,但如果华为未来只能使用高通或者联发科的芯片,那么它的产品在市面上的优势,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如果华为无法发展自己的芯片,只能采用第三方的芯片,比如高通公司的骁龙芯片,实际上符合美国以及美国厂商的利益的。而且在短时间里,高通芯片依然是目前市面上性能最好的芯片,华为要想在市场上延续自己的地位,恐怕在旗舰产品上最好的选择也就是高通芯片。这或许会让部分国人感到难受,但是对于华为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困难的选择。

事实上,很早华为就曾表态,只要美国允许高通或者Intel向华为供货,那么华为就会继续采购他们的芯片。而华为现在也在和AMD合作,将使用AMD的产品打造自己新一代的游戏本。所以对于华为而言,如果不能使用自己设计的芯片,那么采用技术更先进的美国芯片,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写在最后:先活下来,再考虑活得更好

如果看完整篇文章,或许很多人会感觉到这似乎是一个把华为推向美国公司的一个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其实要说禁令直接让华为死掉,这个可能性不会很大,包括美国自己也清楚。那么在限制华为发展的同时,尽量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就是禁令能达到最好效果。从现在来看,华为要想继续设计芯片并且使用的难度很大,代工厂这条路基本是走不通了,甚至国内芯片代工厂也是采用了美国的技术,所以想要维持现有的业务,特别是手机部分的话,那么选择第三方芯片厂商是最好的方案。

对于这样的结果,其实会对市场上的芯片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原本最有能力威胁高通市场地位的就是华为的麒麟芯片,但未来麒麟芯片不但会难产,华为甚至会选择技术性能同样出色的高通芯片,这将会进一步巩固高通芯片在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而同时失去了国产芯片这一道保护色,华为手机可能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会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毕竟当大家都采用雷同的芯片时,设计、价格等部分可能更为消费者看重,而这都不是华为在市场中擅长的一部分,特别是旗舰。

现在就看未来华为的手机中,到底是高通芯片居多还是联发科芯片居多了。不过不管如何,对于华为而言,首先是考虑先活下来,再去思考如何活得更好。当然,这同时也对中国高端制造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当我们自己的技术和生产不受制于人的时候,才能不被别人卡住喉咙!

本文源自头条号:杰夫视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芯片设计:半导体国产替代核心赛道

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新的纲领性文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吹响了芯片产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号角。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正式成立。目前大基金一期已投资完毕,大基金二期继续布局芯片产业链,并注重芯片设备和材料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