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池的战争:日本举全国之力研发电池,为何还是输给了中国?

“电池荒”来袭,汽车产业链遇新考验

除了遭遇芯片短缺问题外,车企还面临一场“电池荒”。 美国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该行EV电池供需模型推算,全球EV电池供应可能会在2025~2026年之间出现完全耗尽的局面,届时各供应商的产能利用率基本都会超过85%。美银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的产

2019年10月9日一则消息轰动科技圈,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是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者吉野彰,这则消息再次把日本电池送上了风口浪尖,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电池,如今却衰败不堪。是什么阻碍了日本电池的发展?中国电池为何能击败日韩电池,成为新一代的巨头?

锂电池的兴盛

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0亿美元,还以每年约9%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增长,随着各个国家布局新能源汽车,全球对于锂电池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虽然锂电池的问世并不久远,但是如今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世纪60年代,众多科技企业和巨头对锂电池产生了兴趣。因为从19世纪开始,就有人发现了锂元素具备密度低、容量大、电势低的特点,这完美契合了电池负极材料的需求,但是因为锂的化学特性过于活泼,所以锂电池研发过程中事故频发,不过因为锂电池的特性,欧美国家对于锂电池的研究工作一直都没停下。

1913年,美国科学家刘易斯和凯斯,为美国军方开始研究储能装置,并大量使用锂元素做电池。电池的本质就是一种能够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其原理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液和锂发生化学反应,锂变成离子态,带负电的电子通过隔膜前往正极,形成电能。可惜的是一直没有找到能让锂稳定反应的电解液。

直到195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哈里斯,首次发现锂金属在有机酯溶液中会产生钝化层,同时还出现了一定的离子传输现象,这对锂电池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该技术被NASA看上,NASA投资开始研究该项目,也为美国后续的太空计划作出贡献。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日企业都在对锂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液下功夫,企图制造出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1970 年,日本松下和美国军方研究所,基本同时研制出锂电池的新型正极材料—碳氟化物。氟化碳锂电池的出现,对后续电池发展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

1975年日本三洋公司在正极材料研究中取得突破,研制出可以商业化的二氧化锰电池。不过此时研发出的电池都是一次性电池,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充电的二次锂电池研发工作也相继开始。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贝尔实验室进行电化学实验时发现:如果将碘或硫嵌入到二元硫化物中,电池在放电深度低的情况下,实验则具有可逆性。斯坦福研究团队在锂电池方面也进行了类似研究,而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则在斯坦福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能够商业化应用的锂铝合金二次锂电池。由于安全性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这代产品没能推广开来。

到了80年代,众多企业在电极材料与非水电解质的研究中取得进展。随着多种电解液和添加剂的出现,以及加工技术的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二次锂电池的发展。在1987年,加拿大的Moli Energy公司率先将二次锂电池电池市场化,赚了不少。可惜好景不长,该款电池屡屡出现起火,甚至引发爆炸,造成了用户的恐慌。两年后,Moli Energy公司开始召回产品,该公司也被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NEC)收购。此次事件,也导致整个电池市场对于锂电池的安全性产生质疑。而更安全的二次锂电池,成了各个公司的核心业务。此时的日本索尼公司也借此机会,将锂离子电池推向了市场。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充电和放电过程,都是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因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采用的是碳极里镶入锂离子的方法,而正极采用钴酸锂,所以该电池也叫钴酸锂电池。

因为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都得以大幅提升,所以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就得到消费者的赞誉,奠定了日本电池在电池领域的地位。在2000年时,日本锂离子电池占据全球电池市场93%。由三洋、松下、索尼三家企业拿下前三甲,其市场份额分别是24%、21%和 19%。

中日韩的电池发展史

日本电池的霸主地位并没有保持很久,上世纪末中韩也相继加大了对锂电池产业的研究与发展。起初,中国主攻磷酸铁锂电池,韩国也和日本一样主攻钴酸锂电池。钴酸锂电池没有磷酸铁锂稳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相比磷酸铁锂电池却有着更高的能量密度。

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三星SDI、LG化学和SK三家巨头公司,全面开始在电池领域发力。韩企先是从日企挖人,后是大量采购中国的原材料来降低制造成本。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这些韩企直接在中国建厂,硬生生地从日本电池企业身上扯下一块肉。大获全胜的韩国企业在2010年时,市场份额达到39%,日本则降至43%,形成了双雄争霸的局面。

同时中国在电池领域也有所建树。虽然开始时大部分是电池代工厂,但是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让中国企业逐渐崛起并转型。包括极为出名的比亚迪以及宁德曾经的母公司ATL。由于ATL引入了风投资金,造成债务风险,在2005年被日本TDK以1亿美元收购。自此,ATL就成为了一家由中国人控制,日本人控股的公司。

不过,咱们国家有规定,外商无法在国内生产动力电池,这也导致ATL无法在国内建厂。于是ATL和国内企业合作,在国内建立东莞新能源、宁德新能源以及青海新能源三家子公司,并将电池研发中心搬至福建省宁德市,随后将动力电池团队独立出来建立宁德时代。

2013年,我国开始了新能源补贴政策。随后在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了动力电池“白名单”,目的是保护我国锂离子电池企业的发展。所以ATL从2015 年全面退出动力电池相关业务,并将宁德时代股权转让。自此以后ATL和宁德时代,在公司层面再无瓜葛。

中国电池企业在国家财政的补贴下发展迅速。尤其是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动力电池领域的强者。宁德时代吸收了大量ATL的技术,集中力量在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发力,其三元锂电池的技术极为成熟,而比亚迪则继续在磷酸铁锂电池上发力。

2021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行业分解(下)

之前计划针对2021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的情况做一些梳理和总结,前两天已经发了上篇,是对整体的情况做一个分解,比如电池产销量、电池类型和使用电池的车型等。今天这篇文章是下篇,主要针对电池企业和供应格局的分析,同样也做了一些数据可视化图表。 根据中国

前面提到的三元锂电池中的“三元”指的是包含镍、钴、锰或铝的其中三种金属元素的聚合物,在三元锂离子电池中做正极。相比较使用磷酸铁锂的电池,三元锂离子电池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但是其成本也高且不耐高温。

由于国家补贴政策的调整,让三元锂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宁德时代也因此超过比亚迪成为中国电池领域的“新一哥”,随后宁德时代在2017年全球摘得的桂冠。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销量分别达到46%和25%,而日韩的动力电池企业也基本退出我国市场。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动力锂电池的出货量也随之保持着高速增长。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37亿瓦时(GWh),同比增长17.5%。中国动力电池以市场占有率为45%位居全球第一。

2020年,英国研究机构Benchmark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全球只有6家电池制造企业,达到动力电池一级制造商水准,分别有宁德时代、LG化学、三星SDI、远景AESC和SKI、松下-特斯拉。中国有宁德时代和远景AESC两家,韩国三家,而日本联合美国才有一家。

中韩电池企业已经将日本电池企业甩在身后。2016年日本索尼将电池业务出售,2018年日产汽车公司也将旗下电池公司AESC出售给中国远景集团,成为远景AESC。此时的日本并不甘心,意图在新的技术上翻身,日本众多企业开始全面转向氢燃料电池

氢燃料电池和一般的电池不同。一般电池只是个储能系统,而氢燃料电池更像是一个发电厂。其原理将氢气送到电池负极,催化出一个电子,氢气变成氢离子后前往电池正极,并与氧原子重新结合为水,而氢气分离出的电子则经外部电路通过并产生电流。只要氢气和空气给够,并把产生的水带走,氢燃料电池就可以一直产生电能。

虽然氢燃料电池前景不错,很符合日本的国情。尤其是福岛核电站出问题后,日本的核电设施陆续关停,电力紧张问题日益突出。日本转而研发燃料电池似乎成了不错的选择。不过,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还处于研发阶段。因为氢燃料电池技术复杂,所以成本十分高昂,而且氢燃料电池配套供应链成本,也是制约氢燃料电池发展的一个因素,日本想靠氢燃料电池翻身,目前看来困难重重。

不过日本电池的“失落”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该如何保持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

我们该如何保持在电池领域的优势

从2009年开始至今十二年间,国家每年通过数百亿元的财政补贴,专项扶持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发布“动力电池白皮书”以后实现了“精准哺育”,有力地扶持了自主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不过依靠政策扶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国家能提供的只有土壤,短期内能帮助企业度过成长期。但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到2022年底结束,这也意味着我国众多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企业,只剩下一年半的时间发展。这些企业要想在接下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在技术和产品质量中保持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我国的新型纳米硅锂电池已经问世,该电池的容量是一般锂电池的5倍。这项技术的缔造者,是已经到了耄耋之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陈院士也是中国锂电产业的奠基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陈院士率团队开展了固体电池和锂电池的研究工作工作。在1996年研制出我国首款锂离子电池,并完成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的工作。

陈院士的徒弟——李泓教授得到陈院士的衣钵,在固态锂电池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300(Wh/kg)固态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在实验时发现,车辆搭载该固态锂电池后,续航里程翻了一番。

因为固态电池前景非常好,所以在全世界约有50多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工作,按照现在的技术发展推断,预计到2025年全固态锂电池极有可能实现产业化。这50家企业不少是中国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动力等公司都在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工作投入大量精力,所以在2025 年前后,我国部分新能源汽车有望搭载固态电池。

我国不止在高端电池发力,而且也在下潜电池市场努力发展。陈院士的另一个徒弟,中科院的研究员胡勇,从事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也在全球也属于领先地位。

钠离子电池价格相比锂离子电池便宜了数倍。其原因是锂离子电池使用的碳成本达到几万块一吨,而钠离子电池使用的碳酸钠只要几百块一吨。虽然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比不了锂离子电池,但是用于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例如电瓶车,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老子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想要有所成就,并且考虑周全,照顾全面,发现短板就要集中力量发展。这也是我国电池技术能在短短数十年,就能追平西方的原因。

本文源自头条号:史秘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颠覆性铁-空气网格电池:成本只有锂电池的10%

据外媒报道,波士顿的Form Energy公司正在进行一项商业规模的试点项目,该项目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新型电网电池项目。随着世界逐渐远离化石燃料,该项目可能对长期能源储存做出巨大贡献。据悉,这些简单的铁-空气电池可储存100小时的能量,而成本仅为锂电池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