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抢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氢风”袭来赛道启,“锂氢”互补或成未来新能源终极路径?
氢风袭来,激起多层涟漪。 4月7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针对于氢能产业发展,提到攻克核心技术,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突破“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氢能
本报记者 盛兰 张家振 上海报道
新能源汽车重构汽车产业版图,让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上海、武汉、合肥和杭州等多座城市也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要战略之一。
日前印发的《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力争把安徽省打造成为全球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集聚区,力争将合肥市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处处长刘文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过程中,既要做强自主汽车品牌,又要加快‘走出去’步伐。”
事实上,上海市也已依托特斯拉而嵌入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当中。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经信委”)智能制造处处长韩大东告诉记者:“特斯拉的进入推高了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水平。当前,上海市也正在大力培育本土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与此同时,记者从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武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武汉市正在连同周边城市打造一条万亿级的“中国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加快推进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而杭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日前,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杭州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传统车企此前在杭州市的产能布局一直以燃油车为主,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升级将是必由之路。
多点支撑打造产业集群
在合肥市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内,身穿荧黄色工作服的施工人员不断出入核心项目——蔚来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蔚来汽车”)第二生产基地。工厂大门两边则分别挂着“一天也不耽误 一天也不松懈”的标语。
刘文峰告诉记者,该汽车产业园是安徽省重大工程项目之一。按照规划,产业园将成为具备整车项目、关键配套企业等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建成后预计整车产能最终将达到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
除此之外,总投资1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也在2021年正式落户合肥市长丰县。按照规划,基地一期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预计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1000亿元。
相较合肥市雏形渐现的版图,上海则已经形成了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其中,临港新片区依托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加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根据规划,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总产值目标为1200亿元,是临港新片区首个有望突破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上海市嘉定区发展重点则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等方面。与此同时,金桥及张江地区则发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优势,在车用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加快布局。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基础雄厚的武汉市也早已开启转型升级之路。2020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首次提出“中国车谷”的概念,表示将建设“智能车谷”,全力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今年2月初,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刘子清表示:“‘中国车谷’将探索‘产业飞地’等模式,辐射带动大汉阳、武汉‘1+8’城市圈等周边地区协同发展;联合‘襄十随神’打造万亿汽车产业大走廊,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杭州市则以西湖为圆心,在东南北部均布局了汽车制造业重镇。杭州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指出,“十三五”期间,东部的钱塘新区坐拥吉利集团等3家整车企业以及56家零部件企业;南部的萧山区则聚集了万向集团等零部件制造企业和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北部的余杭区则聚集了比亚迪等整车企业以及建设有以智联网汽车技术研发、测试为重点的未来科技城。
龙头车企引领产业向上
地方汽车品牌的销量和产能,决定了当地汽车产业的规模及“声量”。
新能源建设加速三倍,2035年前德国要全面摆脱化石燃料
实习记者 | 戴晶晶 特约记者 | 钱伯彦 在经历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新能源建设低谷,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能源价格的大起大落后,德国人终于在4月6日决心加速可再生能源投资,并紧急推出了“复活节计划”(Osterpaket)。 这份长达500页的立法草案提出目标,2030年德
2019年建成投产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不仅开启了上海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也让上海市变成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共生产47.4万辆,成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据韩大东介绍,特斯拉2021年贡献的产值已经超过1300亿元。此外,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经超过90%,并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环特斯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此外,上汽集团作为上海本土汽车企业之一,则被上海市寄予打造自主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厚望。据了解,上汽集团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创立智己汽车和飞凡汽车,并推动两大品牌独立运营。其中,智己汽车定位于高端新能源品牌,飞凡汽车则主攻中高端新能源智能化产品。
在合肥市,蔚来汽车、大众汽车(安徽)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已然成为了该地区冲击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底气。其中,大众汽车(安徽)MEB工厂的首款量产车将于今年下半年下线,新能源汽车年产能预计可达35万辆。
根据规划,安徽省将支持合肥市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发展区,推进蔚来中国总部、大众汽车(安徽)、比亚迪合肥、奇瑞新能源和长安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近年来,武汉市也落地了多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杆项目。2021年,武汉经开区接连落地4个新能源整车签约项目。其中,小鹏汽车智能制造基地、东风高端新能源越野车、东风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标杆工厂确定落户,而岚图汽车则与武汉经开区签署了投资协议。
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述4个新落户的整车项目总投资将超过400亿元,达产后预计将新增7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另外,此前便已经签约落户的吉利路特斯和东风云峰整车工厂项目也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投入量产,规划年产能分别为15万辆、20万辆。
零跑汽车则是杭州市重金押注的重要项目之一,2021年,零跑汽车第二生产基地正式落户杭州。根据该公司日前披露的港股上市申请书显示,2021年,公司总交付量为4.37万辆左右,同比增长443.5%。
此外,杭州市也开始积极推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2020年,吉利集团与杭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宣布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整车二期暨核心部件项目签约落户杭州大江东地区,负责生产包括ICON在内的多款新能源车型。
设立千亿级产值目标
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上海市的领先优势较为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67.7万辆。而根据上海经信委披露的数据,上海市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3.2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17%左右,产值为1772.6亿元,同比增加了190%。此外,2021年,上海市汽车总产量为283.3万辆,产值达到7586亿元,同比增加了21.1%。
此外,《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明确了提出了“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的目标。到2025年,上海市要实现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相较之下,合肥市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4.5万辆,同比增加了148%。在2021年公布的《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计划到2025年,合肥市汽车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
2021年,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则为10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在200亿元左右。武汉市汽车总产量接近140万辆,汽车产业产值超过3300亿元。
武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已经聚集的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乘用车企业以及扬子江汽车集团等3家客车企业之外,武汉市还布局有10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达到了508家。“武汉市汽车产业链完备,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实力雄厚。布局了多个国际、国内领先的‘三电’系统重点企业。”
而对于杭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表现,杭州经信局方面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12月,杭州市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约为2万辆,车型主要为零跑汽车旗下的T03、C11和比亚迪旗下的纯电动大巴。”而包括整车、零部件、动力电池等在内,杭州市新能源汽车产值约为80亿元。
在《杭州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杭州市表示:“力争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推动杭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整车产量达到73.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1.3万辆,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
本文源自头条号:中国经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部门发文要求新能源车企保障数据安全,分类管理个人信息等或有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美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李润泽子 广州报道 4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以下统称“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